【南粵女聲】廣東的驕傲!中山一院護理部主任成守珍獲“南丁格爾獎章”
2021-05-14
5月12日,全球護理界最受矚目的獎項
2021年第48屆南丁格爾獎章
獲獎者名單公布
從國際紅十字會官方網站獲悉
廣東省護理學會理事長、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護理部主任
成守珍主任護師榮獲“南丁格爾獎章”
提燈“逆行”,白衣丹心
2020年11月4日,中山大學梁銶琚堂。在這里舉行的中山大學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護理部主任成守珍忍不住眼角濕潤。

成守珍在授課
病毒突襲,這是一場聽不到炮火卻聽得見沖鋒的頑強阻擊戰(zhàn)。“打仗了,戰(zhàn)士肯定要上前線!”聽從心頭的召喚,58歲的成守珍義無反顧。
2020年2月7日,武漢疫情危急時刻,她帶領131名醫(yī)療隊員奔赴武漢,收治最危重的患者,奮戰(zhàn)了整整61天;2020年5月3日,剛結束休整的她又主動請戰(zhàn),作為中國援塞醫(yī)療專家組中唯一的護士出征塞爾維亞。
援鄂援外抗疫101天,成守珍眼角增添了皺紋,一頭青絲全變白發(fā)。但心中“醫(yī)病醫(yī)身醫(yī)心,救人救國救世”的信念越發(fā)堅定。她仍在時刻準備著,隨時奔赴人民最需要她的地方。
救人急先鋒
2020年2月7日,當飛機緩緩降落武漢天河機場,已是暮色蒼茫。熟悉的繁華城市此刻寂靜無聲,只剩“武漢必勝”的霓虹燈標語不停閃爍。
“救人救急救命!”這天,中山一院131名醫(yī)療隊員乘坐當天唯一飛武漢的航班,緊急趕赴武漢支援,成守珍是其中為數(shù)不多的“60后”。

成守珍(左二)在教學查房
2020年1月24日,醫(yī)院派遣第一支醫(yī)療隊馳援武漢時,成守珍就在護士名單中添上了自己的名字。考慮她的年齡和身體條件,醫(yī)院決定“讓年輕人先上”。
大年初二,國家二次抽調醫(yī)療隊員奔赴武漢,她再次報名仍未獲批。元宵節(jié)前,醫(yī)院再次接到派遣醫(yī)療隊的緊急通知。她第三次請戰(zhàn):“我?guī)У墓媚铩⑿』飩冊谧钗kU的前方奮戰(zhàn),我怎能不一起并肩戰(zhàn)斗?”
同事們毫不意外她的選擇——危難之際,“沖在最前”是成守珍的本色。從業(yè)39年,成守珍一次又一次出征,奔向最需要她的地方。
災難的應急救援中,她沖在一線——
2003年“SARS”突襲,成守珍堅守在臨床護理前線;2008年汶川地震,成守珍在后方全力組織地震重癥傷員救治;2014年昆明發(fā)生暴恐事件,她作為國家重癥護理專家組組長立即支援昆明……
對口醫(yī)療幫扶中,有她的身影——
她多次參加國家醫(yī)療隊和院士專家團隊,赴西藏、新疆、貴州等老少邊窮地區(qū)幫扶支援。2014年,在大雨泥濘的藏區(qū)山路上,她摔倒腰椎骨折,躺進了ICU。
當時,鄰床的一名藏族女孩病情危急,成守珍忍著傷痛,指導當?shù)蒯t(yī)護為她開展西藏山南地區(qū)首例持續(xù)性腎臟替代治療(CRRT)。8個小時里,成守珍一直沒合眼,直到女孩轉危為安。
2020年4月7日,在武漢戰(zhàn)斗到最后的這支“特戰(zhàn)隊”終于凱旋。到機場迎接的同事們看到成守珍瞬間淚目:去時她滿頭青絲,歸來已全白頭。

成守珍帶領護士們查房
武漢歸來的行李箱還未收拾,成守珍轉身又拎著它飛往深陷新冠疫情的歐洲小國塞爾維亞。作為中國援塞醫(yī)療專家組里唯一的護理專家,她在塞爾維亞戰(zhàn)斗了40天。
2020年5月12日,國際護士節(jié),也是現(xiàn)代護理學科創(chuàng)始人南丁格爾誕辰200周年。
這一天,成守珍在塞國疫情最嚴重的城市之一尼什度過,從早到晚開展疫情防控巡查。路途遙遠顛簸,頸椎腰椎疼痛,她只能在軍車上躺一躺,一下車又立即精神抖擻投入工作。
年紀大了,為什么還總是沖在前面?“關鍵時刻退在后面,不是做人應有的擔當。”她語氣溫柔卻鏗鏘。
團隊主心骨
“說星星很亮的人,是因為沒見過護士的眼睛。”
在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護士是主力軍。成守珍帶領的這支131人的醫(yī)療隊, 就有100名是護士,其中大部分都是“80后”“90后”。
大戰(zhàn)當前,挑戰(zhàn)前所未有。在武漢協(xié)和西院,團隊累計收治患者 246 例,其中重癥危重癥占比超過 90%。病情重、變化快,危急情況隨時發(fā)生。
“60”后成守珍在隊伍中年齡最大,卻經驗豐富、技術過硬,成為團隊里的“主心骨”。
“患者突然出現(xiàn)呼吸急促,血氧飽和度直線下降!”2020年2月13日,一名患者病情急轉而下,必須馬上插管。新冠肺炎治療中,插管是最危險的操作,患者嗆咳會噴出大量帶高濃度病毒的氣溶膠。
“這個操作我熟,我來!”在醫(yī)生完成氣管插管和深靜脈穿刺后,成守珍沒有一秒猶豫,“搶”走配合胃管插管的工作。
穿著厚厚的防護服,戴著多層手套和口罩,護目鏡開始模糊,凝結的霧水從鏡片緩緩流下,她只能透過縫隙艱難往外看,手上的操作卻一氣呵成,患者生命體征很快平穩(wěn)。此時,成守珍早已汗流浹背。
新冠肺炎重癥患者的護理要求高,很多狀況沒有先例可循。但成守珍底氣十足——“20年的ICU聯(lián)合查房,什么情況沒見過?”
2000年,剛擔任中山一院護理部副主任,成守珍就建立了每月醫(yī)護ICU聯(lián)合查房的制度,堅持了20年。這一制度也被她帶到武漢的隔離病房。
在她組織下,醫(yī)生護士每周共同討論救治重點難點,攻克了一個個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的護理難題。
機械通氣、俯臥位通氣、CRRT、PICCO 血流動力學監(jiān)測、密閉式吸痰……一項項先進重癥救護技術,提高了重癥患者治愈率,降低了死亡率。
漂亮的成績源自扎實的功底。從業(yè)40年,成守珍積累了深厚的專業(yè)底蘊,一次次挑戰(zhàn)重癥救護難關,多次牽頭或參與制定國家級和省級護理標準、規(guī)范、共識、指引。
護士生涯的兩場“戰(zhàn)役”,成守珍記憶猶新。
1998年,中山一院組建內科重癥監(jiān)護室,她就毅然挑起護士長重擔,剛開區(qū)便帶領團隊連續(xù)奮戰(zhàn)10余小時,配合完成了全麻及體外循環(huán)下雙肺大容量肺泡灌洗術。
2018年,她帶領護理團隊,將體外膜肺氧合技術(ECMO)應用于一位重癥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膿毒癥、多器官功能障礙的年輕患者,最終使患者轉危為安。
“當每一名患者被我們救活,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成守珍說。
細心“大管家”
“請注意,倒車,請注意,倒車……”從武漢歸來已經7個月,每次聽到這一語音,成守珍仍控制不住心頭顫抖。
在武漢的隔離病房,護士需要24小時值班。凌晨2點,正是班車送夜班醫(yī)護人員回酒店,再接上輪班隊員去醫(yī)院的時間。
倒車提示聲在寂靜的深夜分外鮮明,叩擊著成守珍的淚點。她心疼手下的護士們——酒店離醫(yī)院遠,加上穿脫防護服費時,每值一次班,就意味著要在8個多小時內不吃不喝。但無論多辛苦,年輕人們都沒有喊過累。
彼時的武漢,疫情仍然嚴峻。作為醫(yī)療隊的“大家長”,肩負著“一個都不能少”的使命,隊員們的安全成為她最操心的事。
抵達武漢的第二天下午,第一批醫(yī)護就要進艙工作了。成守珍親自拿著剪刀,幫有需要的護士們一一剪短長發(fā),減少暴露風險。
做了多年醫(yī)院護理部主任,成守珍的細致是出了名的。隔離病房里有綠植,搬走!冰箱里麻醉藥等高危藥品?立即清走!“搶救患者的節(jié)骨眼上,不能出意外,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每一個細節(jié)都要預先考慮到危險。”她說。
在武漢,她從“人、機、料、法、環(huán)”五個方面總結出管理制度,規(guī)定醫(yī)護人員必須“出雙入對”,每個隊員上車的時候必須要報告當天的情況,細到有什么不舒服,吃了什么東西;在隔離區(qū)、半污染區(qū)、清潔區(qū)分別設搶救室,一旦醫(yī)護發(fā)生意外,馬上能夠得到及時有效處理。

成守珍
嚴格的管理措施下,是一顆對生命負責的溫柔心。
在隔離病區(qū),患者見不到親朋,難免恐懼、焦慮和孤單。每次進入病房,成守珍都會輕柔地向患者們問好,問一問他們的需求,聊一聊家常,輕輕拍一拍患者的肩膀。
有老人牙齒不好只能吃流食,她天天從駐地帶粥到隔離病區(qū);患者頭發(fā)長了,她親手為患者理發(fā);她還帶著隊員們一起制作祝福卡和慰問卡,親筆寫上祝福,送給每一個患者。
“想看一眼摘下口罩的成老師。”協(xié)和西院隔離病區(qū)心愿墻上,很多患者寫下同樣的愿望。“雖然我看不清你的臉,但是我能感受到你火熱的心。”一名患者動情地說。
在準備為一名危重患者實施氣管插管時,細心的成守珍注意到,鄰床患者十分恐懼。她走過來,輕輕握住他的手,無聲地傳遞著勇氣。“這對你們來說這是個小事,對我來說卻很重要。”患者出院后,通過兒子寫來感謝信。
“盡力提高護理之標準”
“務謀患者之福利”……
從業(yè)40年來
成守珍將南丁格爾誓言悟于心,踐于行
如今,“60后”護士成守珍
依然步履堅定輕盈
報道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aNyR8deoAJHGmHjRft-Qwg
報道時間:2021-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