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網】機器人做心臟手術,!華南第一例
![](/sites/1h.prod.sysucloud1.sysu.edu.cn/files/import_images/news/attachement/bmp/site2/20170215/448a5bb32cb21a0eb13c20.bmp)
![](/sites/1h.prod.sysucloud1.sysu.edu.cn/files/import_images/news/attachement/bmp/site2/20170215/448a5bb32cb21a0eb13c21.bmp)
2月15日,,35歲的趙先生回到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復診,氣色很好,、行動自如,,恢復良好。誰也想不到,,就在去年年底,,他還是一個嚴重先心病患者。?這都得益于去年12月20日,,?中山一院心臟外科副主任區(qū)景松教授為他開展的達芬奇機器人心臟微創(chuàng)手術,,趙先生也是華南地區(qū)第一位由機器人做心臟手術的患者。
記者?豐西西?通訊員?李紹斌?彭福祥
奇:心臟5個洞30多年沒癥狀
35歲的趙先生是海南人,,去年12月,,他持續(xù)半個月咳嗽、咳痰,,到醫(yī)院一檢查,,被當?shù)蒯t(yī)院診斷為先天性心臟病、房間隔缺損,,需要做心臟修補手術,。在病友介紹下,他來到中山一院治療,、手術,。
在海南本地和中山一院術前拍攝的片子中,都顯示趙先生的房間隔上有一個洞,,沒想到醫(yī)生手術中才發(fā)現(xiàn),,是5個洞,,“2大3小,兩個大洞直徑分別是1.5厘米和1.2厘米,,其余幾個洞比較小,,直徑0.3厘米左右,所以其實是房間隔多孔型缺損”,。主刀醫(yī)生,、中山一院心臟外科副主任區(qū)景松教授介紹。
而據(jù)趙先生表示,,他從來不知道自己有先天性心臟病,,“從小到達體檢都沒檢查出來,之前跑步,、打球都很正常,。”
區(qū)景松表示,,“房間隔缺損的先天性心臟病人,,本該在7歲前就接受手術,拖延到30多歲,,很多病人已經病情嚴重到無法手術,,而像趙先生這種之前基本沒有癥狀、不影響生活的病例,,醫(yī)學上還沒有解釋,。”
機器人手術優(yōu)勢:更安全,、更精準
2016年12月20日,,區(qū)景松為患者施行了達芬奇機器人微創(chuàng)心臟手術,手術在麻醉科,、體外循環(huán),、手術室等多學科配合下順利完成,術后患者安返監(jiān)護室,,生命體征平穩(wěn),,當天晚上順利拔出氣管插管,第二日即轉回普通病房,,住院半個月后康復出院,,2月15日是回來復診。
手術只需要在患者胸腹開三個洞,,最大的洞不過3~5厘米,,避免了傳統(tǒng)開胸手術,要在打開患者胸骨胸腔造成至少12厘米刀口的巨大創(chuàng)傷,,有利于患者恢復,。
區(qū)景松介紹,,手術中,,是醫(yī)生操縱機器人進行手術,,對醫(yī)生來說,最大的困難在于要習慣胸腔鏡下的操作,,以及手感,。因為醫(yī)生操作的是機器人,而不是直接操作手術刀,,手上的感覺,、力度會有不同,因此手術醫(yī)生要接收培訓,。
而通過機器人手術相比人直接手術的優(yōu)勢在于,,“為醫(yī)生呈現(xiàn)三維立體高清影像,而且放大10倍以上,,看得很清楚,;醫(yī)生畢竟是人,手會抖動,,手術器械則可以模擬人手腕的靈活操作,,濾除不必要的顫動,超越了人手的精確度,;機器人有7個可旋轉540°的手術器械,,即使在人手不能觸及的狹小空間也能精準操作,超越了人手的局限性,;同時,,機器人有實時監(jiān)控系統(tǒng),如果出錯會提醒,,就杜絕了醫(yī)生犯錯的可能性,,保證了手術的安全?!贝送?,機器人手術避免了主刀醫(yī)生與病人的直接接觸,也可減少手術醫(yī)生的感染風險,。
http://news.ycwb.com/2017-02/15/content_242206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