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罕見!腹主動脈瘤盯上4歲男孩!中山一院多學科團隊聯(lián)袂“拆彈”
一名4歲的小男孩因右下肢腫脹,心急的父母帶著孩子到醫(yī)院檢查,不料卻發(fā)現(xiàn)孩子患上了“腹主動脈瘤”。這是一種兒童罕見卻多發(fā)于中老年人的“不定時炸彈”,一旦引爆,孩子性命堪憂。
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1月12日從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獲悉,在著名血管外科專家、該院血管外科學科帶頭人王深明教授的指導下,近日,血管外科姚陳教授領銜,聯(lián)合小兒外科、麻醉科、PICU、護士團隊等成功為這名患兒“拆彈”,孩子已順利康復出院。
?
“不定時炸彈”兒童患病很少
動脈瘤不同于常見的“實體腫瘤”,其因動脈壁薄弱而擴張呈瘤,就像吹氣球一樣,當氣球過度充氣,將會“bang”一聲發(fā)生破裂。尤其是生長在主干血管的動脈瘤,如腹主動脈瘤等,因為累及大動脈,一旦破裂,出血兇猛,搶救難度大,常被稱為體內的“不定時炸彈”。通常情況下,腹主動脈瘤多見于中老年人,發(fā)生于兒童的病例少之又少,多因血管先天發(fā)育異常引起。
據(jù)中山一院血管外科團隊介紹,這名4歲患兒的父母發(fā)現(xiàn)孩子右下肢腫脹,到當?shù)蒯t(yī)院檢查時,無意間發(fā)現(xiàn)了“腹主動脈瘤”。孩子父母慕名到中山一院血管外科門診就診。入院后,經全科討論,醫(yī)生團隊建議孩子盡快“拆彈”。
?
為兒童“拆彈” 要預留“應變空間”
王深明教授指出,兒童腹主動脈瘤的治療與成年人不同。成年患者可以選擇微創(chuàng)介入治療的方案,即常說的放置覆膜支架隔絕瘤腔;也可以進行傳統(tǒng)開放手術,即切除病變血管、置換人工血管。
由于兒童患者生長發(fā)育未穩(wěn)定,動脈管腔會隨患兒生長繼續(xù)生長,無延展性的支架置入手段并不適合。因此,兒童動脈瘤患者尤其是低齡患兒多數(shù)采用開放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使用具有延展性的人工血管置換病變血管,同時術中需盡可能多的保留自體血管,為孩子的生長發(fā)育變化預留“應變空間”。
?
選用最小的“Y”型人工血管
中山一院血管外科姚陳教授表示,該患兒的動脈瘤位于腹主動脈下段,累及右髂總動脈,右髂內動脈細小。血管外科團隊討論后決定行腹主動脈瘤切除“Y”型人工血管置換。
?

手術中
?
術前,醫(yī)生測量患兒腹主動脈正常內徑約5毫米、右髂外動脈直徑僅為3毫米,即便使用最小的“Y”型人工血管,在進行人工血管-自體血管吻合時仍存在口徑嚴重不匹配的問題,這就考驗著血管外科醫(yī)生的專業(yè)手術技藝。
術中,醫(yī)生團隊對人工血管進行了修剪和改良,使人工血管和孩子的自體血管相吻合。最終,手術順利完成,孩子康復出院。
?

手術前CTA(左)右髂總動脈瘤,手術后CTA(右)腹主動脈-雙髂動脈人工血管血流通暢
?

患兒家屬向血管外科醫(yī)生團隊贈送錦旗,表達感謝
?
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獲悉,從2005年至2021年期間,王深明教授、姚陳教授團隊共收治14歲以下青少年腹主動脈瘤患者6例,其中最小年齡僅17個月,為當時全球報道該疾病年齡最小的手術治療患者。該院還曾成功為一位95歲高齡的腹主動脈瘤患者行腔內修復術,創(chuàng)國內同類手術年齡之最。
?
記者 任珊珊 ?通訊員 梁嘉韻 彭福祥
報道鏈接:https://huacheng.gz-cmc.com/pages/2022/01/12/40a3f007d4044c48a628446b4c1e481c.html
報道時間:202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