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本剛
秦本剛
職稱:副主任醫(yī)師
科室:顯微創(chuàng)傷外手科
學位/學歷:博士研究生
導師資格:碩士生導師
簡介:從事創(chuàng)傷骨科,、周圍神經損傷、手外科醫(yī)教研工作20余年,,專業(yè)特長:周圍神經損傷,、臂叢神經損傷、腕管綜合征,、肘管綜合征,、胸口出口綜合征、糖尿病引起的周圍神經疾病的處理,,外傷或腫瘤切除后的肢體功能修復與重建,。
出診時間
專家門診
周一
Mon
周二
Tue
周三
Wed
周四
Thur
周五
Fri
周六
Sat
周日
Sun
上午
AM
下午
PM
出診時間以實際為準

醫(yī)療特長:

從事創(chuàng)傷骨科、周圍神經損傷、手外科醫(yī)教研工作20余年,,專業(yè)特長:周圍神經損傷,、臂叢神經損傷、腕管綜合征,、肘管綜合征,、胸口出口綜合征、糖尿病引起的周圍神經疾病的處理,,外傷或腫瘤切除后的肢體功能修復與重建,。

 

學習工作經歷

2019.6.3-7.13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創(chuàng)傷中心      AO Fellow

2014.7.1-9.30   韓國亞洲大學醫(yī)院修復重建外科     訪問學者

2006/09-2009/07,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博士

2001/09-2004/07,鄭州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碩士

1994/09-1997/07,河南科技大學

社會兼職:

  1. 中華醫(yī)學會顯微外科學分會第十屆委員會青年委員會         副主任委員
  2. 中華醫(yī)學會手外科學分會中南地區(qū)學術委員會第十屆委員會   常務委員                  
  3. 廣東省醫(yī)學會顯微外科學分會第八屆委員會                 委員
  4. 廣東省醫(yī)學會顯微外科學分會第二屆青年委員會             副主任委員    
  5. 中國修復醫(yī)學會修復重建外科專業(yè)委員會周圍神經學組       委員

科研情況

近五年主持或參加科研項目/課題(按時間順序):

1.  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委,,面上項目,2019A1515012057:高位神經損傷修復后迷走于感覺神經內的運動軸突有效利用基礎研究,,時間:2019.10.01-2022.09.30,,10萬元,在研,主持,。

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面上項目,81871787,,保留雙層肌膜的功能性肌肉移植中S1P/S1PR1軸調節(jié)巨噬細胞遷移及分化對移植肌肉粘連與功能的影響,,時間,2019.01-2022.12,,57萬元,,在研,參加,。

3.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面上項目,81873530,,項目名稱:基因修飾人脂肪干細胞復合靜電紡絲分層組裝支架材料構建仿生淋巴管復合體的研究,,時間,2019. 01-2022.12,,項目經費:57萬,,在研,參加,。

4.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中山一院本科教學質量工程子項目,,項目名稱:基于可視化工作站的PBL顯微外科教學模式在本科通識教育中的運用和評估,項目編號,;18832601-0937,,研究年度:2018.01.01-2019.2.30,資助金額1萬元,,已結題,,主持。

5.  廣東省衛(wèi)計委,,廣東省醫(yī)學科學基金,,A2017190:健側頸7神經移位術后運動神經纖維迷走再生入感覺神經的效能初步研究,0.5萬元,,時間,,2017.07.01-2019.06.30,已結題,,主持,。

6. 廣東省衛(wèi)計委,廣東省技術推廣項目,,損傷性控制手術技術在合并血管損傷的嚴重肢體創(chuàng)傷保肢中的應用,。2016.12-2017.12,已結題,,主持,。

7.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面上項目,,81572130,,臂叢根性損傷C56殘根功能評估和利用的臨床與基礎研究,時間,,2016.01-2019.12,,57萬元,結題,,參加,。

8.  國家衛(wèi)計委,公益性行業(yè)專項基金,,201402016,,基于顯微外科的嚴重肢體組織缺損修復關鍵技術的優(yōu)化、規(guī)范與評價研究,,時間,,2014.01-2016.12,267萬,已結題,,參加,。

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面上項目,,81272021,,超聲納米泡介導Agrin基因轉染對功能性肌肉移植后運動終板結構影響的實驗研究,時間,,2013.01-2015.12,,16萬元,已結題,,參加,。

10.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面上項目,,30973059,,健側頸7椎體前移位直接修復下干聯(lián)合股薄肌移植治療全臂叢根性撕脫傷的應用基礎研究,時間,,2010.01-2012.12,,32萬,已結題,,參加,。

發(fā)表論文

(1) Jingyuan Fan; Bengang Qin; Fanbin Gu; Zhaoyang Wang; Xiaolin Liu; Qingtang Zhu; Jiantao Yang ; Automatic Detection of Horner Syndrome by Using Facial Images, Journal of Healthcare Engineering, 2022, 2022: 1-9

(2) 王坤靚; 秦本剛 ; 周圍神經錯配再生的研究進展,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21, 35(03): 387-391

(3) Qin, Ben-Gang; Fu, Guo; Yang, Jian-Tao; Wang, Hong-Gang; Zhu, Qing-Tang; Liu, Xiao-Lin;Zhu, Jia-Kai; Gu, Li-Qiang ; Microanatomy of the Separable Length of the C7, J Reconstr Microsurg, 2016, 32(2): 109-113

(4) 秦本剛,李平,,楊建濤,楊弈,,傅國,,王洪剛,戚劍,,朱慶棠,,顧立強.肱骨近端內固定系統(tǒng)療肱骨近端骨折臨床療效.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16,,30(10):1195-1199.

(5) Ben-Gang Qin, Jian-Tao Yang, Yi Yang, Hong-Gang Wang, Guo Fu, Li-Qiang Gu*, Ping Li, Qing-Tang Zhu, Xiao-Lin Liu, Jia-Kai Zhu. Diagnostic Value and Surg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3D DW-SSFP MRI On 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Brachial Plexus Injuries. Sci Rep,,2016, Oct 26; 6:35999

(6) Yi Hou, Bengang Qin, Jiantao Yang, Xiangming Li, Yi Yang, Guo Fu, Liqiang Gu*, Jian Qi, Restoration of finger and thumb movement using one-stage functioning free muscle transplantation following traumatic muscle loss. Journal of Plastic Surgery and Hand Surgery, 2016, 50(3):130-134.

(7) Fu G, Qin B, Jiang L, Huang X, Lu Q, Zhang D, Liu X, Zhu J, Zheng J, Li X, Gu L*, Penile erectile dysfunction after brachial plexus root avulsion  injury in rats, Neural Regen Res, 2014, 9(20): 1839-1843.

(8) 秦本剛; 顧立強; 向劍平; 傅國; 戚劍; 王洪剛; 張德春; 鄭劍文; 劉小林; 朱家愷 ; C7前后股末端神經束結構特點和三維重建初步研究,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12, 26(1): 97-101

(9) 秦本剛; 顧立強; 向劍平; 傅國; 戚劍; 王洪剛; 張德春; 李平; 鄭劍文; 朱家愷 ; MRI在產癱中的診斷價值, 中華顯微外科雜志, 2012, 35(2): 126-128

(10)秦本剛,,顧立強,,勞鎮(zhèn)國,劉小林,,李平,,朱慶棠,傅國,朱家愷,,頸7神經可分離長度的顯微解剖. 中華顯微外科雜志,,2010,33(4):254-257.

(11)秦本剛,,顧立強*,,劉小林,張中偉,,向劍平,,王洪剛,傅國,,MRI在產癱節(jié)前損傷中的診斷價值. 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08,22(12):109 -111.